这届985/211毕业生,似乎成了段子中的讽刺对象。
“研究生一抓一大把,要找工作,姿态得低一点。
一位985硕士毕业生,在秋招现场,竟然被北京某企业开出年薪10万的“天价薪资”,还是一个外包岗!
更荒诞的是,HR的语气诚恳,就好像这是一场双向奔赴。
究竟哪里出了问题?
一、招聘季,正在变成高学历的廉价市场
回望今年的春招市场,有两个特征:一个是要得很高,另一个是给得很低。
要求硕士起步,985最好;会写代码但还要懂运营;能出差,能熬夜,最好还能自己掏钱买设备……
可回报是什么?实习期三个月无工资,转正月薪六千,五险一金再谈。
不少硕士毕业生打开招聘软件,刷了一圈职位,最后在寝室抱头大哭:我们到底读了个什么寂寞?
问题是,这样的荒诞,并不是个案。


从高校走出来的年轻人,本应是被世界需要的高质量劳动力,结果却陷入了一场“学历堆叠-薪资下滑-心理内耗”的死循环。
是因为研究生不值钱吗?当然不是。真正让研究生贬值的,是我们集体踏入了学历焦虑的泥潭。
一群人站在激流中,前方水深火热,后面人群拥挤,大家都在内心呐喊:快点考研啊!考不上你就完了!
于是,每年数百万学生选择继续深造,考研成了一场全民竞赛。
二、可悲的不是学历贬值
而是把考研堪称唯一救命稻草
回看这几年的“考研热”,无非是几种心理叠加:
“我不甘心本科的学校”,于是读研成了重启人生的通关器。
“我不想太早进入社会”,于是研究生成了逃避职场的一张缓刑证明。
“我不愿意做基层工作”,于是考研成了不愿“从底层做起”的变相上楼梯。
这些念头合起来,听起来像是在主动提升自己。但实则是社会对年轻人输出的一种变相压迫:你不够好,不够优秀,不够有牌面——赶紧继续卷。
然而,学历早已从加分项变成了入场券。你读硕士,别人读博士;你刚毕业,别人已经有三段实习经验;你掌握一门技能,别人却已经精通全栈开发与AI优化。
以为自己在精进学历,实际上,是在制造下一场更高层次的内卷。研究生,也不过是另一个打工人的起点。
三、学校再好,也逃不过被重新衡量
曾经,张同学也是一位985本科毕业生,原以为自己的学历背景可以在职场上获得应有的尊重和薪资匹配,然而现实却给了他狠狠一击。
“有一次面试,HR问我是不是愿意从运营专员做起,薪资六千”
而他并不想走传统路线,不愿再陷入无休止的“实习-内推-秋招-社招”的焦虑漩涡。于是选择了另一条路——
申请美国一所公立名校的在线硕士,系统提升技术能力与项目经验,同时保持职场上的弹性与主控权。
他并非逃避社会,而是做出一种更具选择权的安排。
在线项目带来的,是另一个维度的可能。不用脱产,不用承受高额留学成本,依然能获得全球认可的教育背景和课程能力,同时更灵活地安排自己的职业节奏。
如今的我们,最大的问题不是学历不够,而是信息差导致的选择太少。
但现实已经在提醒我们:
对于大多数刚毕业或已经在职场里奋斗的人来说,盲目跟风考研,并不一定能带来真正的职业回报。




不如先进入职场,积累一段时间的实际经验,哪怕从最基础的岗位开始。实践才是了解自己、发现方向的最佳方式,也能让你真正找到自己的价值所在。
等你有了足够的工作经验,再考虑申请一个1~2年制的美国在线硕士,不仅能提升自身能力,职业发展也不会停滞不前。这样既能避免过度依赖学历,又能在职场中保持灵活性。
别让焦虑支配你的选择,走一条更务实、更适合自己的路,才是提升自我、实现价值的关键。
文章标题《985硕士秋招,我输给了大厂外包!》,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有错误或侵权,请联系zuoyan.li@beaconedu.com调整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