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纽约时报》援引纽约联邦储备银行最新数据指出:
美国22至27岁的计算机科学专业毕业生失业率高达6.1%,计算机工程专业更是高达7.5%。
这一数字达到生物学和艺术史专业应届生失业率(3%)的两倍以上。


一、普度大学计算机毕业生,唯一的面试竟来自快餐店
过去二十年里,计算机相关专业几乎是就业代名词。有些人甚至在毕业典礼前就已经签好六位数年薪的offer。
然而,AI的崛起改变了游戏规则。
Manasi Mishra 的人生履历,看上去几乎是为硅谷量身定制的模板。
她在硅谷长大,小学时就开始敲代码,高中选修高级计算机课程,大学则考入普渡大学主修计算机科学。按照过往的惯例,这样的背景意味着毕业前就会被科技公司提前签下,年薪可观、签约奖金丰厚。
然而,现实却毫不留情地击碎了她的期待。
整整一年,她投递了数百份简历,却如石沉大海。唯一一次接到的面试电话,来自一家墨西哥快餐连锁店,讽刺的是,那甚至不是一份技术岗位。




Manasi并非孤例。
来自马里兰大学、康奈尔大学、斯坦福大学等知名学府的应届毕业生,也在经历同样的困境。
有人投出了上千份科技岗位申请,依然颗粒无收。
二、如何才能不在AI的替代名单里
对于这一现象,牛津经济研究院美国高级经济学家 Matthew Martin 指出:
「目前最令人担忧的是大学毕业生寻求的初级岗位,恰恰是最容易被自动化取代的职位。」
AI不仅取代了中低端的编码、测试和运维,还蚕食了初级软件开发岗位。更精准、更高效、不知疲倦的AI,正把许多入门级职位彻底扫出市场。
一家硅谷科技公司的招聘经理直言,如今初级程序员的简历,投来的数量多到可以直接用“是否有三年以上经验”来筛选,对那些刚走出校门的年轻人,这几乎等于宣布他们连门槛都没够到。




AI的冲击,不只是削减岗位数量,更在于重新定义了岗位的价值。
会写代码,已经不足以构成核心竞争力。会用AI、能驾驭AI,并能将其与业务结合,才是新一代技术人才的标配。
对于已在职场打拼多年的人,技术更新的速度正在压缩一切缓冲期,依赖旧有经验生存的职业路径正在迅速失效。
然而,在现实中,想通过传统路径提升学历,往往并不容易。
尤其是热门的AI、计算机科学方向,犹如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相比之下,免联考、申请制的海外在线工科硕士,正成为越来越多人的现实选择,既不必放弃现有工作,也能获得全球认可的正规学位。
我们的学员田雄飞18岁去澳大利亚留学,先后学过金融、酒店管理,还考过咖啡师证;回国后,他涉足医药行业、商会管理,也搞过企业培训。




这些丰富的职业经历让他比大多数人更早意识到:AI正在改变每一个行业。40岁的他感到,如果不主动出击,随时可能被取代。
于是,他选择归零出发,以“门外汉”身份攻读夏威夷太平洋大学人工智能在线硕士(MSAI),主动拥抱AI。
“其实我也犹豫过,毕竟这个年纪重新学一门技术,压力不小。”但哥哥在HPU学习AI的经历给了他信心。
起初,专业术语几乎像天书,但HPU MSAI项目正好为他这样的零基础学员设计,入门课程循序渐进,轻松可申请。
前期的先导课先从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入手,逐步过渡到实践工具,涵盖理论框架和最新发展趋势,帮助学生建立系统认知,为正式硕士课程打下坚实基础。
最让他有成就感的是,如今竟能用Python简化工作中的重复操作。
“AI不是年轻人的专利,关键是要有学习的勇气。”如今,他不仅自己学得起劲,还在商会里组织AI技术分享,把新技能带回职场。
最后想说,技术革命不会为任何人按下暂停键,但你可以选择,站在浪潮的冲击口,还是浪潮的推动力中。
文章标题《22~27岁失业率高达7.5%!CS成了劝退之王?》,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有错误或侵权,请联系zuoyan.li@beaconedu.com调整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