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则明星健康宝照片被泄露的新闻冲上了微博热搜。
记者还发现,在“健康宝”小程序中,通过输入姓名加身份证号,无需再次人脸识别,即可查询到明星的健康宝照片。
在热门评论中,许多人已经将话题延伸到了对“人脸识别”安全性的探讨。
1.普通人的抗争,从“人脸识别第一案”开始
人脸识别在无数应用场景落地的同时,其背后的算法似乎并没有具备相应的技术成熟度,各种信息泄露事件、乌龙事件层出不穷,消费着人们对它的信任度。
举个例子,不少城市都上线了闯红灯人脸抓拍系统,但是这套系统出现过不少乌龙:抓拍过在路口执勤的交警、公交车上看风景的乘客……
在宁波,这套系统还曾经错误抓拍到了一位熟悉的面孔:董明珠。
另外,微信、支付宝和机场的人脸识别系统也被3D打印的模具“破解”了,破解方是阿里投资的人工智能公司Kneron(耐能)。
这类模具通过点头、眨眼等程序,成功购买了商品。
因为不具备常识、不理解抽象概念,算法也有不少政治不正确的时刻,比如Google算法把黑人识别成大猩猩。
而最后的改进方法是简单粗暴删除了“大猩猩”的类别,不仅黑人兄弟姐妹不会被识别为大猩猩,大猩猩也不会被识别为大猩猩了。
错误频发的算法,让更多人有了质疑、抵制人脸识别的理由:
为了抗议动物园强行“刷脸”,杭州市民郭兵起诉杭州野生动物世界有限公司,被称为国内“人脸识别第一案”;
担心个人信息泄露,北京多个小区居民集体抵制人脸识别门禁;
前一阵在抖音爆火的“戴着头盔逛售楼处”视频,也是一种几近行为艺术的抗争方式。知情人说,如此看房是为了避免售楼处的人脸识别区分客源渠道,给出差异化优惠。
在普通人的抗争下,南京、天津等地的立法机关也相继对人脸识别说出了“不”:南京有关部门要求售楼处拆除人脸识别系统;
天津通过了《天津市社会信用条例》,在全国首次公开禁止采集人脸识别信息……
2.对人脸识别的不信任,还将持续多久?
即使担心安全问题,许多人也无法否认,随着支付、门禁等领域“刷脸”时代的快速到来,人脸识别技术应用于各个领域,确实让人们享受到了技术进步带来的便捷。
疫情期间,算法工程师不断优化模型,建立了全新的数据评测与标注工具,人脸识别已经将口罩人脸识别建模的成功率,提高到几乎与不戴口罩同等级别,命中率高达97%。
越来越多的居民在出入小区时发现,他们已经无需刷卡,也无需摘下口罩。
而京东数科自主研发的多模态人脸活体检测算法,已经达到了国家认证的金融支付级安全标准,二维和三维头模的攻击正确拦截率达100%,减少了一些人对刷脸支付安全性的顾虑。
今年腾讯游戏上线人脸识别功能,进一步升级未成年人防沉迷系统……
即使越来越多有价值的案例表面人脸识别技术会为各领域带来正面影响,只要技术仍不够完美,人们对人脸识别的警惕态度就很难轻易改变。毕竟人脸识别作为“个人生物识别信息”很难更改,一旦信息泄露,难以像更改密码一样从头再来。
随着人脸识别这类应用逐渐增多,更多企业也将认识到保护公众数据安全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意义。
想要彻底消除人们对人脸识别的不信任,主要需要三方共同努力:
- 需要立法者确定边界人脸识别技术和伦理问题;
- 需要开发者不断优化算法,减少错误和漏洞;
- 更需要信息安全管理者不断升级对抗信息泄露的方法。
从根本上来讲,计算机科学领域仍需要更多掌握算法与信息安全技能的潜在人才。美国高校在线硕士为准备向信息安全方向转型的在职人士提供了跟随美国教授学习专业课程的机会,在教授的指导下快速将前沿领域知识融会贯通。
伊利诺伊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硕士除了可以选修算法研究、人工智能基础等课程外,还开设有信息安全类选修课程:
北亚利桑那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硕士也专门开设了信息安全方向,专业课程涉及网络安全政策与伦理、网络安全与风险管理、信息安全设计等内容。
课程内容含金量高,全方位涵盖信息安全领域的基础、前沿知识:
根据目前在读学员的反馈,在线学习的形式,可以让工作、学习兼顾,学以致用,快速掌握相关技能。
在这个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海外在线硕士帮助你更快实现能力学历双提升,为未来向信息安全方向转型提供提供优质保障,让你有机会在AI各领域创造更多可能!
文章标题《困于算法:人脸识别和信息安全该去向何方?》,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有错误或侵权,请联系zuoyan.li@beaconedu.com调整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