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所双一流硕士扩招,增幅达26%!考研人的春天?

近日,朋友圈的动态,图书馆的灯光,还有地铁里背书的身影,都在提醒我们:2026年考研又开始了。

1 、“扩招”的幻象:名额多了,机会反而更少了

今年,据不完全统计,2026年有53所“双一流”高校的计划招生人数相比去年有所增加,其中陕西师范大学扩招幅度最为显著,拟招生人数比去年增加880人,增幅高达26.67%。

同时,有7所高校的预计招生规模超过了7000人,3所高校预计招生规模超过了8000人。

听上去是个利好消息,很多人也因此燃起了新的希望。可惜,事情没那么简单。

首先,这几年考研的基数实在太大了。即便名额增加一两成,也抵不过报考人数的基数。就像一场十万人参加的马拉松,即使终点多开几个门,也改变不了前面那座山。

数据显示,即便2026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降至340万,较2024年减少50万。但观察近十年数据来看:硕士研究生录取比例一直保持在1/4上下。

53所双一流硕士扩招,增幅达26%!考研人的春天?

其次,教育部虽然有明确规定,高校招收推免生的数量不得超过本单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的50%。然而在现实中,推免比例普遍居高不下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据不完全统计,多数“双一流”高校的推免生人数已接近全日制招生总人数的50%上限。对统考生来说,能真正竞争的名额其实少之又少。

第三,虽然教育部鼓励扩招,但各高校的导师资源、科研经费并没有同步增长。于是,我们看到另一种现象:研究生人数越来越多,但培养质量却在被稀释。

当扩招遇上理性回归,这场全民考研的狂热,终于开始冷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明白:盲目考研,未必能解救焦虑。

二、学历红利在消退,未来三年更考验“活法”

我们这一代人最深刻的感受之一,大概就是——学历越来越多,岗位却越来越少。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5年8月,16-24岁城镇青年失业率达18.9%。同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1222万人,比去年又多出43万。

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冷事实:学历不再是通行证,而只是入场券。

一位网友在社交平台分享自己去年读完研究生回国,本以为可以进入一家外企。结果岗位被裁,只能重新做实习生。他表示:“感觉读研两年像是被按下了暂停键,出来后发现所有人都在往前跑。”

53所双一流硕士扩招,增幅达26%!考研人的春天?

其实,问题并不是读研没用,而是很多人没想清楚自己为什么读。

有人为了逃避就业的焦虑,有人为了拿一张“更安全”的文凭,有人甚至只因为身边的人都在考。

可社会的现实很直接:学历不等于能力,努力不一定换来稳定。我们需要的,可能不是再读三年书,而是重新思考自己在干什么。

三、与其一头扎进考研,不如稳中求变

现在的环境,没人能预判未来三年会发生什么。就业市场的不确定性、人工智能的冲击、行业结构的变化,这些都在重塑“稳定”的定义。

在这种背景下,越来越多的职场人或本科毕业生选择另一条路:在职申请一个海外硕士。

这种方式的优势在于,你不必脱产三年,而是边工作边进修,更不必承受统考带来的备考压力,而是采用申请制入学的模式。

53所双一流硕士扩招,增幅达26%!考研人的春天?

比如,史蒂文斯理工学院、卡内基梅隆大学、斯坦福大学等高校的在线硕士项目,允许学生用灵活的节奏完成课程,课程内容与线下一致。

你既能拿到国际认证的学位,又能保持职业发展的连续性。

很多人在国内读研时会有一种脱节感:三年埋头科研,出来发现行业变了。而在职读研的人,不仅能把学到的知识立即用在工作中,还能通过跨国交流拓展人脉与视野。

当然,海外硕士也不是万能解。费用、课程压力、时差都是挑战。但相比“盲目考研只为上岸”,这种“稳中求变”的方式,更像是一种理智的自我投资。

最后想说,考研这件事,本身没有错。

但如果它成了一种集体焦虑的出口,而不是你真心的选择,那就值得停下来想一想。

有的人适合继续深造,有的人更适合尽早进入社会,有的人则可以用在职学习的方式兼顾两者。最怕的,是你被潮流推着走,却忘了为什么出发。

文章标题《53所双一流硕士扩招,增幅达26%!考研人的春天?》,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有错误或侵权,请联系zuoyan.li@beaconedu.com调整或删除。

进击的跃跃的头像进击的跃跃
Previous 4天前
Next 5小时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