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U专访陈勇:一名技术管理者,在40岁读个美国计算机硕士

在行业摸爬滚打多年,职场人大多都会经历一个时刻:

当下的角色已驾轻就熟,但内心深处总有一个声音在提醒自己,未来的路还可以走得更远。

对于陈勇来说,这一切显得格外真实。

这一路走来,他在行业巨头的舞台上担任要职,带领过上百人的技术团队,主导多个项目的技术创新与战略落地。

NAU专访陈勇:一名技术管理者,在40岁读个美国计算机硕士

“你掌握的技术和能力,决定了你能走多远。”这是他常常挂在嘴边的箴言,也是他职业生涯的真实写照。

正是这种执着,点燃了他对学习的无尽热情。

“我们不能因循守旧,满足于重复做那些熟悉的事。只有时刻保持对未知的渴望,机会会悄然出现在你身边。”

这一次,感谢陈同学在百忙之中接受采访,分享作为一名技术领导者最切实的观点。

一、采访过程进程Q&A文字梳理

01:为什么选择美国在线计算机硕士

事实上,我之前对国内一些在职硕士课程有过了解,比如华东科大等学校项目。

虽然这些项目可以在国内提供一些技术和知识的提升,但往往局限于国内的知识体系和技术圈,不能够触及到全球范围内的前沿技术。而且,许多国内硕士课程偏重于理论,缺乏与实际工作紧密相关的实用性内容。

举个例子,我妻子曾同时就读于国内和美国的在职硕士项目。她觉得美国的课程更注重实际应用,能解决现实中的问题,而国内的课程更多停留在理论层面。

基于这些原因,我没有选择国内的在职硕士课程,而是决定选择国外的在线硕士项目。

02:NAU为何吸引你?

首先,北亚利桑那大学(NAU)申请流程比较简单,学费也相对较低。与直接去美国留学相比,在线学习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

传统课堂教育通常是固定的进度和课程安排,不允许个性化调整。但NAU的课程设置非常灵活,你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和兴趣选择课程内容与学习计划。

这意味着,你不必像传统模式那样在固定的时间内完成所有课程。如果你现在正在工作,且需要大数据相关的知识,可以选择与大数据应用相关的课程,而不是必须按照固定的课程安排学习。

NAU的课程内容对于我当前的工作和未来的发展具有较大扩展性,特别是在技术领域,能帮助我了解更多前沿的技术。

传统教育往往注重理论,可能会强调原理、理论学习,学生需要通过写论文等形式完成学习任务。

NAU则非常注重实践,每门课程几乎都涉及到实际操作。

与国内传统研究生教育相比,这种实践性无疑要更为突出和丰富。我认为,NAU的灵活性和实践性是其与其他传统教育体系的显著区别。

03:所学计算机知识,在工作中的具体应用?

以前,我对大数据分析的工具和方法了解不多,但通过这些课程,我掌握了一些数据分析的策略和方法,尤其是在数据处理和分析的效率上。

这些技能帮助我在工作中更加高效地进行数据分析,并且让我意识到,除了常用的Python,R语言也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工具。

R语言和Python的课程,尤其是在进行大数据分析和集群处理时非常有用。

另外,我们公司涉及到的技术不仅仅是手机端和服务器之间的通信,还包括汽车端、电池、充电站以及换电站等物联网(IoT)相关的内容。因此,了解网络底层的结构和如何排查、分析网络问题变得非常重要。在学习《计算机网络》课程时,我掌握了如何分析网络包、进行压力测试等技术,这些都直接帮助我解决了工作中的一些网络问题,提升了网络的稳定性和可用性。

04:如何在工作之余进行有效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一些挑战,尤其是在大数据和大规模计算方面。

涉及大集群计算的一门课程比较有难度。

这门课不仅是编写代码,还需要理解和操作大规模的集群环境,进行多核CPU优化和大数据处理。

为了高效完成课程,我依靠了自己的工作经验和积累。

在很多课程中,我已经具备了一些相关的背景知识,因此学习起来会相对轻松一些。

我还学会了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首先了解每门课程的要求,明确哪些内容可以快速完成,哪些内容需要更多的时间来深入理解。

另外,我每天都严格安排时间,早上6点起床开始学习,晚上11点或12点才休息。通过这种时间管理,我能够确保按时完成所有课程任务,哪怕是在工作繁忙的情况下。

二、陈勇:做一位技术路上的追光者

陈同学深知,职业发展从来不是简单的单选题。作为技术人,如何在深耕技术和转型管理之间找到平衡,一直是个难题。

“这两条路完全不同,必须提前规划,思考五年、十年的职业蓝图。”

他建议,如果不确定方向,可以寻找一位值得敬佩的榜样,拆解他走过的每一步,看看自己需要补齐哪些短板。这样,目标清晰了,路自然会明了。

NAU专访陈勇:一名技术管理者,在40岁读个美国计算机硕士

在陈同学的职业版图里,创新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

拥有近50项专利、涉足多个技术领域的他,一直强调技术要「躬身入局」,只有理解业务,才能让技术真正赋能。再炫的技术,若无法解决实际问题,也只是空谈。

不仅如此,陈同学还深度参与了多项国家级标准的设立。“如果一个行业的规则完全由别人主导,企业就会陷入被动。要想掌握主动权,就必须参与规则的制定。”

随着团队规模的扩大,陈同学逐渐发现,技术之外的挑战同样棘手。

快速的社会节奏让部分团队成员出现心理压力,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个人表现,还潜移默化地波及了团队氛围。

“管理不只是制定目标、分配任务,还需要关注每个人的心理状态。人不是机器,我们需要看到每个人背后的故事。”

为了更好地支持团队,他主动学习心理学知识,希望通过更有效的沟通,帮助成员走出情绪困境。

NAU专访陈勇:一名技术管理者,在40岁读个美国计算机硕士

采访最后,我不禁心生好奇,作为一位技术领导者,陈同学是如何看待当下广受热议的「人工智能是否会取代人类」的话题?

他坦然一笑,随即说道:“与其沉溺于担忧,不如理性地看待这一问题。人工智能更应被视作一种工具,帮助我们提升效率,激发创造力。关键在于如何利用它,与人类智慧形成共生,创造双赢局面。”

在他眼中,技术的未来不只是冰冷的代码,而是人与技术在深度协作中的和谐共舞。

文章标题《NAU专访陈勇:一名技术管理者,在40岁读个美国计算机硕士》,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有错误或侵权,请联系zuoyan.li@beaconedu.com调整或删除。

进击的跃跃的头像进击的跃跃
Previous 19小时前
Next 18小时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