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同学:深耕机器人智能行业,谈谈学AI我为何选择HPU?

注:文章中“我”均代表史同学

在我真正开始系统学习人工智能之前,其实早就被它“忽悠”进了坑。

记得那时候我写了个AI爬虫程序,专门去抓取历年中国体彩大乐透的中奖数据。说实话,最初只是出于好奇:这么多年的号码,难道真的一点规律都没有?

数据抓下来了,整整齐齐地躺在Excel里,我盯着那几千条数字,脑子却一片空白,不会分析、不会建模,只能干瞪眼。

那一刻我才意识到,原来抓数据只是开胃菜,真正的硬菜,是你要能看懂它、用得上它。

这种“有宝山却不会挖”的挫败感,让我下定决心:我要系统地学数据分析、学AI。也正是从那时候开始,我真正走上了转码这条路。

作为一个不是科班出身的人,我的经历或许能给正在考虑转行的朋友们一些参考。

一、跨学科读AI,我选择美国在线硕士

我知道很多人会觉得,非计算机背景转AI会很吃亏,但其实每种背景都有独特优势。

像我学工程出身,对配置环境、调试软件这块就不太怵;文科生反而可能在概念理解或建模思维上更灵活。

这些优势不该被忽略,反倒可以成为你未来技术道路上的亮点。别小看自己的跨学科视角,说不定还能创造出新的交叉点。

不过话说回来,转行的确需要勇气和恒心。方向对了,真的可以完全蜕变,关键是保持一种终身学习的姿态。就像我现在,哪怕完成了作业,也会自己去翻资料、写小项目,时刻给大脑“喂点料”。

说到底,这场AI浪潮已经来了,你不能假装没看见。与其害怕被淘汰,不如主动迎上去。

我自己就很庆幸当初选择了这条路,因为能亲身参与一个改变世界的进程,本身就是一件令人热血沸腾的事。

说回我现在读的人工智能硕士项目:夏威夷太平洋大学(HPU)的人工智能硕士(MSAI),这段学习经历对我来说意义非凡。

首先,海外在线硕士一般采用申请制,这对职场人特别友好,省去了备考的煎熬,时间和精力都轻松不少。

再说国内的非全日制硕士,考试难度和全日制完全一样,一点都不含糊。

职场人都深有体会,年底工作忙起来简直分身乏术。很多人辛辛苦苦准备了一年,结果因为年底太忙最后不得不放弃考试。

其次,HPU在课程安排上考虑得很周到。

彼岸教育的Lumina系统会根据时差灵活调整作业截止时间,还专门为我们配备了中文助教。作业批改时,助教老师会用中文写详细的评语,这对我们理解课程内容帮助很大。

教务老师们更是把“贴心”二字做到了极致。教材永远提前准备好,微信群里永远有及时的提醒,有时候深夜发问都能秒回。

最后,线上班级就像个多元文化熔炉。

IT工程师能用代码轻松解题,咨询顾问擅长梳理逻辑,转行的文科生则常带来独特视角。

小组讨论时,不同背景的思维碰撞总能擦出火花。尽管素未谋面,同学们却格外热忱。

有人凌晨还在讨论作业,有人主动分享精心整理的笔记。这种互帮互助的氛围,让线上学习也变得温暖而生动。

这一切让我深有感触:在这里,我们从来都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二、HPU MSAI学习策略:从实操中积累

首先,兴趣真的太重要了,学AI不轻松,尤其是从零开始。

没有热情,很难撑过枯燥的学习曲线。但只要你心里有那股子“好奇”,其实很多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在HPU的学习和我过去在国内读大学的体验完全不同。这段学习经历给我最大的两个感受是:学习更难了;角色变了。

以前是被动听讲的学生,现在是主动探索的学习者。这种变化让我更有方向感和成就感,也更清楚自己在AI这条路上能走多远。

过去是线下上课,有固定作息,而现在是完全在线的形式,自律和主动性显得格外重要。每周都有任务,Quiz和Assignment一环扣一环,必须合理安排时间、充分利用碎片时间来完成。

刚开始我也有点慌,全英文授课,看资料、听讲义都费劲。

但还好有彼岸教育的教务老师耐心帮助,还有教材和教授的在线答疑,加上同学之间的互助,我慢慢也找到了节奏。

其次,随着硕士课程的难度加大,内容更深,任务也更复杂。

比如以前本科讲的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可能只涉及基本概念;而现在课程不仅要我们理解算法原理,还会讨论背后的哲学思考,要求我们去优化模型、实现代码。

更别说各种统计工具和代码实操了,一开始根本不会用SAS和JMP这类软件,后来也是慢慢练出来的。

我当时就靠着对AI编程的一点点痴迷,啃完了第一门机器学习的课程。

当然,建议大家不要急于求成,打好基础真的太关键。按着课程大纲来,先通读一遍阅读材料,了解下结构脉络,然后再看教学视频、做练习题。

尤其是那种统计软件操作,别怕点错,多点点说不定还有意外惊喜。

做Quiz和Assignment之前,记得回顾课程内容,还要搞清楚专业术语的中英文对应,特别是在机器学习这类英文词汇密集的领域,理解准了,后面才不容易误解题意。

最后,一定要动手实操!光靠看书真不够用。

像现在很多课程都要求用统计软件甚至写代码去完成分析项目,不实践根本掌握不了。

我们班的同学私下还会找一些开放数据集自己练手,一来巩固知识,二来也能攒点“项目经历”,对以后写简历特别有帮助。

更惊喜的是,HPU会根据最新AI发展从下列主题中选择性推出非学分的进阶前沿课程:

海外硕士从申请到毕业,我需要花多少钱?

点击下载www.beaconedu.com/lpv1/hpu-1107

三、不可或缺的“工具与资源”

现在的网络资源太丰富了,B站、慕课,还有DeepLearning.AI这种平台,全是宝藏。

当然了,不能照搬答案,得自己消化吸收,保持学术诚信。

我想推荐一本书——《这就是ChatGPT》,作者是斯蒂芬·沃尔弗拉姆,作者开发了Wolfram Alpha和Mathematica。

书里有一句话对我触动很大:

人类引以为傲的创造力、想象力,AI未必无法复制。从计算的角度,人类和自然界某些系统其实没啥本质差别。

这话听起来有点扎心,但也挺清醒的。

史同学:深耕机器人智能行业,谈谈学AI我为何选择HPU?

那人类该怎么办?

沃尔弗拉姆说,我们得从“怎么回答问题”转变成“会问什么问题”,而且得判断“哪些问题值得问”。

这不就是未来AI时代的核心竞争力嘛!不光会用工具,更要会选方向。

他特别强调“做中学”,你想做个网站?直接问ChatGPT怎么搞,遇到不懂的就接着问,别想着先把所有知识学完再动手,那样永远也动不了。

灵活应变、调动资源、整合工具,这才是关键。

另外,这两关于大模型应用开发极简入门的书籍非常有用:《基于GPT-4和ChatGPT(第2版)》、《奥利维耶·卡埃朗(Olivier Caelen)》

教你如何在两小时内做一个原生AI应用,实操党福利,尤其适合刚入门却手痒的你。不过这些书都是英文书,如果你语言没问题,建议直接看原版,内容非常实用。

四、AI的未来与个人发展

说实话,AI发展之快,真的令人震撼。

我还记得2022年12月4日晚上,第一次和ChatGPT对话,那种震惊程度真的不亚于看《黑客帝国》。我当时激动地觉得:

AGI(通用人工智能)是不是已经来了?是不是下一步就要进化到ASI(超级智能)了?

后来我慢慢了解,大语言模型、多模态生成、文本到图像再到视频这些技术,其实还有很多局限。但不得不承认,是OpenAI让AI彻底出圈。

之后我陆续玩了MidJourney、DALL·E、Stable Diffusion这些图像生成工具,还试过Sora和Luma AI那种能生成视频的平台,甚至用Sono搞了点音乐。

真心建议大家都去试试,那种创作自由度简直爽到飞起。

现在的互联网真的到了“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AI做不到的”程度。

AI彻底释放了人类的创造力。我对未来非常乐观,未来十年,AI将深入各个行业:教育上实现个性化教学,医疗上辅助诊断,甚至搞不好“AI医生”都成现实。

虽然也会有隐私、伦理、失业等问题,但我始终相信,每次技术变革,都会淘汰一部分旧岗位,同时也创造出新的机会。

就拿程序员来说吧,很多人担心自己会被AI干掉。但我更愿意相信,人类+AI,会是最强组合。程序员用AI加速开发,而不是被它替代,前提是我们得不断学习,保持适应力。

所以如果你现在也站在转行的十字路口,别怕,迈出那一步,先开始就是胜利。

只要你肯学,AI不会辜负任何一个愿意投入的人。

文章标题《史同学:深耕机器人智能行业,谈谈学AI我为何选择HPU?》,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有错误或侵权,请联系zuoyan.li@beaconedu.com调整或删除。

进击的跃跃的头像进击的跃跃
Previous 2025年9月24日 下午3:32
Next 2025年4月27日 下午4:3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