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在ChatGPT爆火、AI逐渐普及的背景下,“程序员红利期是不是快结束了?”“现在转码还有意义吗?”的质疑声也随之而来。
那么,花一年时间转码,到底值不值?程序员这碗饭还能吃多久?
说到底,这还是个投资回报比的问题。
比如一年时间投入学习+几万元经济成本,如果能够换来进入技术行业的通道,未来拿到月薪1.5万-2万的工作,是划算的。
但这条路没有捷径,需要正确的方法、持续的行动力,以及对行业趋势的清晰判断。今天我们来一次理性拆解。
一、AI可以秒答万物,却常常不懂“分寸”
2023年《Nature》评估指出,主流大模型如GPT-4、Claude在学术问答中平均有20%–30%的内容存在虚构。也就是说,它说得头头是道,却常常一本正经胡说八道。
2024年初,一批用户发现GPT-4突然变懒了——不完成指令、反复强调“我是一个语言模型”。
正如业界评论,AI下一个竞争点,不是参数量,而是谁能教会它做人。
于是,一个全新却又被低估的领域浮出水面:AI人文训练师。
注:这种岗位旨在「从如何让AI说话更有温度,到怎样校准它的价值观,避免输出带有偏见的内容,再到让它更好理解艺术、文学、甚至情绪。」


2024年,OpenAI、Anthropic、百度、阿里、字节等头部公司都在扩招AI训练专员/内容训练师。据猎聘、BOSS等平台的数据显示:
该类岗位月薪集中在3–5万元,部分岗位标明不要求编程背景,更重视“语言理解力+伦理判断力”。
而他们开出的硬性要求,并不是Python几级,也不是算法几篇论文,而是具备深厚的文学或艺术修养、理解伦理哲学、对人类语言有良好感知力与共情能力。
这听上去,简直像是为文科生量身定制的一纸offer。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仅凭文科出身就能转战AI行业?这听起来似乎也太过理想主义了。这种情况下,想要提升职场竞争力,文科生可以选择在职读一个零基础可上岸的计算机/AI硕士项目,通过系统化学习,了解热门赛道所需的知识、技能。
比如近期新上线的夏威夷太平洋大学人工智能硕士一定是很不错的选择。
夏威夷太平洋大学人工智能硕士不仅允许在职读,课程设置也照顾到非理工背景者。
从最基础的计算思维讲起,整个项目在12个月内完成,整体费用不足5w人民币,毕业后拿到的学位与留学线下项目无异。再比如坐落在旧金山市中心,毗邻硅谷的美国金门大学也推出了适合文科/商科人就读的人工智能硕士(MSAI)。
科技巨头OpenAI、Meta、Google等汇聚于此,使得湾区形成了全球最具活力的AI生态。
同时,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名为湾区输送了大批AI精英,近20%的美国AI专业人才,为GGU人工智能教育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前沿动能。
美国金门大学人工智能硕士聚焦「技术深度+商业落地」双轮驱动。课程设有金融、医疗、制造、服务等行业方向的应用课程,帮助学生建立「从算法到场景」的系统认知。
事实上,这些文科/商科生的核心软实力,比如审美力、语言感知、伦理思辨、跨文化交流、内容策展、用户体验等,正在AI技术瓶颈中逐渐成为“补短板”的关键。
二、从北航翻译专业到计算机,她实现跨界突围
“几乎零基础,也能学计算机硕士吗?”——康倩曾反复问自己。
她原本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翻译硕士,典型的纯文科出身。2021年毕业时,意气风发地踏入职场,却很快被现实迎头击中。
K12行业式微,求职屡屡碰壁,连考博留学的打算也被疫情搅得七零八落。直到有一天,刷知乎时偶然看到计算机硕士的介绍,她心头一动:或许,这是重新起跑的出口。
没有数学、没有编程底子,甚至本科也不是相关专业,但康倩没有退缩。从研二开始,她就在国际学校和本校教研项目中不断尝试跨界;即便焦虑重重,也咬牙坚持下去。
她说,那段时间最大收获不是技能,而是身边来自北航和清华的师友给予的鼓励与资源。




终于,她选择了美国百年公立名校北亚利桑那大学作为转型的跳板。这个选择不仅是对个人能力的挑战,更是她对未来的主动争取。
“我来自非一线城市,也无法接受家乡的局限。我想要看看更大的世界,也想成为父母眼中‘领路的人’。”
如今,康倩不仅在北亚利桑那大学计算机硕士项目中稳步前行,还成功转型至中关村从事信息化与互联网工作。
过去习惯死磕文科的她,现在也逐渐掌握了数据处理、自动化等理科技能,并明显提升了工作效率。
在北亚利桑那大学校友见面会上,她作为优秀在读学员代表分享自己的经历,曾经那个担心吃不消的她,如今站上舞台、自信发声。
“过去27年我几乎只做了一件事——学习。只是这次,我学会了如何转向一个全新的方向。”
目前,已有数万名学生通过纯线上模式完成课程,实现了从零基础小白到拿下转码岗位、升职加薪的飞跃。
AI时代不再只是技术的独舞,语言的温度、情绪的边界、价值的尺度……都需要人文的参与。
而每一个敢于重新出发的你,都可能成为未来AI世界里的那颗关键螺丝。
总结
转码不是捷径,但它依然是一条可能改写人生轨迹的道路。
与其问“还能不能赶上红利”,不如先问问自己:“我能不能真正沉下心来去做一次选择?”
抓住时代的,不是技术红利,而是有准备的人。
文章标题《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转码”——转行进入互联网行业,学习编程、跳槽技术岗,试图借此实现职业跃迁和收入增长。》,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有错误或侵权,请联系zuoyan.li@beaconedu.com调整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