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十年前,留学生们还有50%的概率能中签H1B,那现在,这个概率已经腰斩。
根据移民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一人一抽”背景下,整个25财年移民局共收到470,342份有效申请,相比24财年下降了38.6%。
两轮抽签过后,2025财年H1B总中签人数为135,137人,整体中签率为28.73%。
尽管中国学生在STEM专业中占比颇高,但与印度学生相比,仍处于明显劣势。根据美国移民局2024年发布的报告,在H1b签证申请人群中,印度申请者占据了绝对多数。
去年,印度籍申请者的中签率高达72.3%,而中国籍申请者的中签率仅为11.7%。
不少留美毕业生表示:悬着的心终于死了!
一、花式留美,回国还不如985
阿杰(化名)就是这样一个典型案例。他在美国读了计算机,刷了上百道算法题,拿到了某大厂的实习,满心以为转正是板上钉钉的事。
结果,公司HR一看他的身份,直接告诉他:“H-1B抽签没中,实在没办法,抱歉。” 这意味着,他的美国梦戛然而止,最终只能打包回国。
回国后,他发现自己这几年拼命学的东西,在国内求职市场并不吃香。某些HR一看他是美本海归,第一反应是:“你能适应国内的职场文化吗?会不会太理想主义?” 还有一些直接质疑:“美国学的东西,国内未必适用。”
结果,他的求职之路远比想象中坎坷,甚至发现不如一些国内985的毕业生吃香。


面对身份困境,不少留学生开始想各种办法留下来。
婚绿成了不少人最后的救命稻草。
小张当年学的是文科,OPT只有一年。眼看工作签证抽不中,她最后选择了和一个持绿卡的朋友“假结婚”,走了婚姻绿卡的路子。
过程并不轻松,移民局的审查严格得可怕,每次面试都要提供各种生活证据,比如合影、共同财产、短信记录等甚至涉及生活细节琐事的问题。
虽然最终拿到了绿卡,但这个过程并不轻松,既有法律风险,也有心理压力。
当然,还有更正统的办法——选对专业。
STEM专业(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留学生至少可以拿三年OPT,有三次H-1B抽签机会,而文科生只有一年OPT,机会只有一次。很多留学生在选专业时,都在算这笔账。
二、高智商密度爆表,聪明人卷成螺旋桨
还记得当年那个热血沸腾的场景吗?
你背着行李箱,怀揣梦想,踏上了去往美国的航班,心想:“这下好了,只要我在这里拼一拼,未来肯定一片光明!”
然后,你来到课堂上,发现四周坐满了卷王。一个个学霸每天泡在图书馆,刷GPA、抢实习、刷LeetCode,你稍一松懈,就像在赛道上被甩了几圈。
好不容易熬到毕业,拿着亮眼的成绩单和实习经历去投简历,却发现有一个看不见的屏障把你拦在了门外——身份问题。
不少大厂的招聘条件上,都赫然写着:Required sponsorship? No.
翻译一下就是:我们不帮外国人办工作签证,你爱投不投。
这个游戏规则越来越残酷。雇佣一个需要H-1B签证的外国员工,光申请费和律师费就要好几万美元,而且就算公司愿意出钱,还要面临抽不中签的高风险。
对于企业来说,为什么要花大价钱去赌一个身份不确定的候选人,而不去招一个本地人呢?
所以,现在的情况是:你可以聪明到让教授刮目相看,可以在实验室里拼到凌晨三点,但只要你的身份卡住了,一切都是白搭。
三、换个赛道试试看?
面对越来越严苛的美国职场,聪明的留学生们开始调整策略。比起把未来押注在H-1B抽签上,提前规划才是王道。
当然,提前规划身份也很重要。比如:
O-1杰出人才签证(适合科研、艺术、体育、科技创新人才);
EB类职业移民(直接申请绿卡,但对资质要求较高);
H-1B备选方案(部分公司愿意提供L签证、O签证等替代选项);
一个现实的选择是:读一个STEM方向的在线硕士。
这种方式既能增加专业竞争力,又不需要放弃工作,成本也远比全日制留学低得多。相比于花几十万美元去美本读文科,回头再被身份卡死,性价比更高。
美国四大理工之一的史蒂文斯理工学院,该校在线硕士能够支持混合制模式学习,支持学生前期线上学习,后期赴美学习。
毕业后不仅可以参加学校举办的毕业典礼,转线下的毕业生还可申请长达3年的OPT(实习许可 )机会,这大大增加了他们抽中H1B签证的几率。
比直接出国留学过渡更平滑,能多省一年是一年,小赚不亏。
归根结底,比起一厢情愿地做“美国梦”,更重要的是让自己在身份和职业上都具备灵活性和竞争力。
毕竟,在现实世界里,机会永远留给那些头脑清醒、行动果断的人。
文章标题《2025年H-1B中国籍中签率仅28.73%,美国留学移民已经彻底凉了?》,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有错误或侵权,请联系zuoyan.li@beaconedu.com调整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