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网络看到2024年度的互联网公司工作时长排行榜,分享给大家。不过貌似仍有一些知名互联网公司保持着大小周的传统。(数据来源「职级对标」网站,侵删)
01、内卷成为当下互联网常态
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社会,激烈的行业竞争和巨头围堵下,任何创新都可能在短时间内被他人模仿或超越。因此,互联网公司若想脱颖而出,除了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还要飞速前进。
为了保证不掉队,大厂往往通过多种方式激励员工全力以赴。通常企业会采取“胡萝卜(奖励)+大棒(惩罚)”的策略,特别是前几年一直盛行的“996”工作制。然而,大多数公司倾向于使用“大棒”,因为威慑力更加直接、普遍。
相比之下,“胡萝卜”的奖励体系复杂多样,难以精准把控。
在实操中,KPI和内部竞争成了常见的“大棒”工具。
以一家互联网新媒体公司的员工小张为例,去年公司在制定KPI时,先让小张根据过去的业绩自行设定目标,但当老板与部分开会讨论时,却以“跨越式发展”的名义将其指标翻倍。
小张本就需要费尽心机才能实现目标,突然变成了更具挑战的飞跃。于是,即便在正常工作时间内已经竭尽全力,仍无法完成任务,他不得不自觉延长工作时间,以期达到高标准的业绩要求。
02、深受996打压的程序员
当然,提到加班,程序员群体一定是加班文化侵蚀的重灾区。
为何程序员总是加班?其背后原因也非常复杂。
首先,工作任务的负荷异常沉重,需求的变更速度快得令人难以招架。以开发工作为例,互联网公司的业务更新频繁,几乎每时每刻都有新的需求提出。
当业务方急需某项功能上线时,往往会在极短的时间内要求开发团队完成。譬如一个月中旬提出的需求,月底便要上线。
在这种倒排式的时间表下,各个流程环节都被压缩,留给开发人员的时间几乎所剩无几。时间不足该怎么办?唯一的解决办法便是全体加班,竭尽全力满足需求。
其次,过多且无效的会议占用了大量的工作时间。
去年,程序员平台Stack Overflow发布了一系列研究报告,揭示了公司中诸多“不必要的会议”完全可以被大幅度精简。
报告中引用了分析公司SurveyMonkey的数据,显示有32%的程序员认为他们参加的会议毫无必要——这些讨论完全可以通过一封简单的邮件来替代。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程序员被迫不断延长工作时间,以应对高强度的任务和无谓的时间消耗。
程序员每天到公司之后,需要开的会包括:晨会、需求会、周会、技术讨论会、公司分享会、临时会议、项目迭代会……这些会议挤占了他们大量写代码的时间。尽管部分会议的初衷在于提升效率,实际效果却事与愿违。
以学习会为例,发言内容常常流于表面,分享缺乏深度,对实际业务帮助甚微。不仅没能实现效率提升,反而加剧了时间的浪费。
此外,各类琐事更是消耗了程序员的宝贵精力。基础架构部门常常需要处理大量缺乏技术挑战的杂务,而当公司要求程序员深入业务领域时,他们不得不面对大量文档,甚至旁听与技术无关的业务会议或市场部讨论。
然而,即使在承担这些额外任务的同时,核心业务的工作并未减少,领导层也不会因此而调整他们的工作量。
以麦程序员为例,他在攻读美国名校计算机硕士学位期间,坚持程序员终身学习的理念,选择在职进修。然而,当学业压力与996工作强度产生冲突时,他选择向强制推行996的老板递交了辞职信,果断脱离了这种高压的工作环境。
03、不想内卷的程序员,出路在哪?
那么,对于那些想要逃离当前工作环境的程序员,究竟有哪些出路可选呢?
面对互联网大厂的加班文化、内卷、裁员与降薪等层出不穷的挑战,许多人将目光转向外企,期待实现理想中的工作生活平衡(Work-Life Balance)。
如今,社交平台上充斥着外企工作环境的美好描述:不加班、工作环境优雅、严格遵守劳动法规。此外,外企在职场性别平等和对年长员工的友好度上表现尤为突出,营造了相对健康的职场氛围。
然而,外企通常对语言能力有较高要求,想进入外企的程序员需要格外注意这一点。确实,有部分程序员因为语言问题被挡在外企门外。不过,对于那些只想要更多私人时间、不再被加班束缚的程序员而言,外企并不是唯一选择。
有些规模较小但业务成熟稳定的公司同样提供不加班的工作环境,虽岗位薪酬待遇也难以与大厂或外企相匹敌。但凡事都需要权衡,符合准时下班条件的公司或外企,可能在其他方面并不完全满足个人期望。薪资水平、职业发展机会等依然是不可忽视的考量因素。
归根结底,选择哪条路取决于个人需求的平衡点。
文章标题《2024互联网各大厂工作时长出炉!哪家才是卷王?》,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有错误或侵权,请联系zuoyan.li@beaconedu.com调整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