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过而立之年的程序员,如何未雨绸缪,为自己谋求更好发展?
纯粹的技术热爱者,如何才能在时代浪潮中紧跟前沿领域,抓住更多机遇?
自学、培训班、网课……选择众多,如何找到更适合自己、获益更多的那一个?
今天向你介绍的伊利诺伊理工大学(简称IIT)优秀学员郝冲冲,也曾被这些问题困扰。
幸运的是,他成功找到了打破职业瓶颈的方法,用高效学习状态、系统化课程,为进入AI领域发展做足准备。
除了视频之外,你还可以从以下三段问答中,了解他的学习故事:
1.作为一位资深工程师,您觉得自己的危机感源于何处?
一般听到程序员有危机感,大家多半会默认他已经35岁了,担心会失业了。
我是90年的,今年也31岁了,看似离所谓的程序员“35岁职业危机”越来越近,但其实工作一直都很顺利,一直在外企工作,从世界五百强到AI独角兽公司,能力也完全能胜任。
所以我担心的不是失业,而是对目前的工作过于“游刃有余”——这意味着我已经触到了它的天花板,应该做一些改变了。
所以,如何找到自己的第二条职业生长曲线,是我目前的最大困局。
中国社会的发展速度太快了,尤其是在IT这个领域,升级迭代的速度非常快,我们 IT从业人员必须要经常的去刷新自己的认知,并且得不断跟上社会的发展速度,才能在热门岗位中有自己的一席之位。
2.如何找到自己的”破局之路“?
对我来说,转行的决策成本很高,虽然对AI很感兴趣,但是它可以细分为很多方向,我已经不能再像刚毕业那样慢慢摸索了,需要尽快对这个领域有全面的基本认知,才能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
我这个人性格属于比较谨慎的那种,所以还是倾向于先在比较熟悉的领域继续发展,与此同时不停观察一些前沿领域,想去摸索,去看一看。
程序员的一个特质就是终身学习,所以在我身边,其实有很多可供参考的案例:
有些同事在国内大学读MBA,工作之余,要经常每周去学校上几节课;我身边很多朋友,在工作几年后,会报个附近大学的在职研究生,提升能力和学历……
工作之后再读一个硕士,其实是比较重大的决定,因为这个不只是简单的去报名就结束了,而是涉及到未来一个长期的投入。
但是为什么这些人都不约而同选择了读硕?因为大家已经在职场磨炼了这么多年,能在很多事上达成共识:
比如培训班只能教你去怎么解决眼前的一些问题,更适合当转行或者刚入行的一些新人;
再比如,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无人指导的自学是极其考验自制力,而且低效的学习方式。我觉得这个阶段也不是说特别急于去一定要迈入AI领域,但是可以为未来发展做好知识储备,所以倾向于读一个硕士,奔着这种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方式去走。
我和妻子同在北京打拼,注意到我的思索与困境之后,她陪我一起寻找到了适合的海外硕士项目,鼓励我通过系统学习,在AI领域为自己预定一席之地。
为了我能有更好的职业发展,为了我们的家庭能有更好的未来。
3.目前的学习体验如何
在我学习CS430 算法研究课程的时候,最深刻的体会是大家讨论非常积极,除了在大群里讨论,还会私下拉个小群一起研究。
比如说限定以某一个复杂度去实现一个算法,大家就会交流还有什么样的思路,比如想出来一个不是很成熟的idea,也可以把它抛出来,大家顺着这个的思路看,是不是也一步步做优化,我觉得这个过程也是蛮有意思的。
每个人工作过程中,可能不只是看到一种情景思路,这样的讨论能够开拓视野,更能帮助彼此去把这个知识点消化掉,这也是对我帮助非常大的一点。以我目前的体验来看,系统化学习和从前的学习方式的区别还是很大的,日常工作中我们都是以交付项目为前提去解决问题,根本不可能像这样把相关知识的脉络梳理出来、深度研究,也没有那么多时间思考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方式。
现在我已经掌握了很好的平衡,本着以工作优先的前提,一周里白天的时间基本都专注于工作,其他的时间比如晚上或者周末去学习,我觉得每个学期只学一门是比较合适的。
这样在工作之余保持着专注、高效的学习状态,而且确定每一份付出都能获得长远收获,我觉得已经缓解了我的绝大部分焦虑:当未来前沿领域的机会降临眼前时,我能够自信从容地踏入其中。
这大概,就是未雨绸缪的意义所在。
文章标题《郝冲冲:在AI前沿领域,为自己预定一席之位 | 伊利诺伊理工大学优秀学员》,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有错误或侵权,请联系zuoyan.li@beaconedu.com调整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