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计算机专业,很多人脑子里第一反应是:高薪、稳就业、未来光明。
学生暗自盘算:学计算机,毕业就能翻倍工资。
然而,当本科双非高校毕业生真正走上求职路,现实常常给一记闷锤:岗位少、门槛高、起薪低,甚至六千都给不到。
一、简历石沉大海,焦虑成为常态
过去几年,秋招被错过,春招又扑了空,简历投出去几乎石沉大海,这种焦虑成了双非高校计算机毕业生的常态。
调研显示,即便是211、985高校的计算机毕业生,也有近40%表示就业压力大,面试频频碰壁。
对非名校毕业生而言,这种压力更直观:岗位少,竞争激烈,稍微慢一步就可能与机会擦肩而过。
毕业生不仅担心收入不理想,还会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和能力,可以说,求职初期的焦虑几乎成为整个群体的标配。


二、专业光环的幻灭,毕业证不再成为高薪通行证
计算机专业之所以长年高热,是有现实基础的:薪资高、就业岗位相对稳定。高考报志愿时,很多学生是冲着就业和薪资去的,兴趣排在其次。
然而,现实中“毕业证”并不能直接兑换高薪,岗位数量减少、简历筛选严格,让不少毕业生意识到:理想与现实差了好几条街。
以一线城市互联网公司为例:春季开放的计算机岗位不过几十个,但投递人数高达数千,竞争比轻松上百倍。
对于非985/211本科生来说,即便专业对口,也不保证能获得面试机会。
类似的困境并非个例。
麦可思研究院《2025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显示,2024届计算机类本科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去向落实率只有82.4%,在61个主要专业中排在倒数第11名,低于全国本科平均水平的86.7%。
相比之下,就业方面常常被“唱衰”的文科类专业,数据反倒好看一些。
历史学类毕业生去向落实率为87.2%,外国语言文学类为86.9%,都高于计算机类。




三、就业市场冷却,岗位少、门槛高、薪资下滑
近年来,互联网和游戏行业增速放缓,企业扩张速度下降,计算机岗位数量随之减少。与此同时,本科计算机毕业生数量持续增长,竞争愈发激烈。
薪资更让人心凉。麦可思研究院数据显示,2021到2023年,计算机本科应届生起薪连年下滑。
2023届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平均月收入只有6771元,比2021届少了115元。




这意味着,不少学生原本对“高薪计算机”的幻想,落地后遭遇了冷水泼面。
门槛方面,大厂招聘更倾向于985/211及海外名校,非名校本科生即使专业对口,也容易被刷掉。
算法岗位更狠,需要顶会论文、科研成果或扎实项目经验;就连前端、后端岗位,也要求有一定规模的实战项目。
高校也不闲着,有的缩减计算机课程,有的调整课程结构,想让培养出来的人能跟市场接得上。
整体来看,计算机行业已经从“盲目扩张”转向“精细化优化”,毕业生面对的不再只是单一压力,而是三重夹击:岗位少、门槛高、起薪低。
三者叠加,让很多人对未来产生焦虑。
四、提升技能,抓住AI红利
那么,连年霸榜报考热门,录取分数线居高不下的计算机专业,真不香了?
先来看数据,根据《2025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计算机类本科毕业生五年后的月薪在主要专业里稳居第一,平均达到14090元。
这说明,虽然现在起薪可能让人皱眉,但行业成长空间依旧很大。
再看趋势,人工智能浪潮一波接一波,企业越来越青睐那种既懂编程又懂数据,能参与业务数字化升级的复合型人才。这样的岗位薪资高,发展空间也比传统开发岗位友好多了。
面对这种情况,毕业生也不再坐以待毙:
- 主动学习AI技能:无论是在线课程还是线下培训,掌握前沿技术是敲门砖;
- 参与实际项目:实习、自由职业、开源项目都能积累“含金量高”的经验,让简历更亮眼;
- 在职读海外AI/CS硕士:拓宽知识边界,获取海外视野和认证,提升就业竞争力。
说白了,这就是用“技能加经验”来弥补名校光环缺席的办法,让“六千都给不到”不再是绝对噩梦。
最后想说:就业市场的规律显示,起点并不等于终点。
学历固然重要,但掌握新技术、参与实战项目、拓宽知识边界的人,依然有机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
文章标题《给不起6K月薪!计算机这么不值钱了?》,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有错误或侵权,请联系zuoyan.li@beaconedu.com调整或删除。